从“手”到“槌”,从“槌”到“凿”,工具的不断演进,也成为这一疗法调理范围不断提升和调理效果不断精进的重要发展里程碑。 在古老中医学中传承千年的槌道疗法,似乎就是为了解决现代人的问题而来。

槌道疗法起源:古为今用的经典传奇

2022-04-06 19:02 来源: 槌道疗法

槌道疗法是对祖国古老中医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一种舒适、安全的新型物理疗法。

巧用槌凿工具敲打经络、穴位、肌肉、筋膜,通过活化神经和肌肉组织达到正骨效果,从而激发人体自愈系统,实现筋柔、骨正、气血通。

槌道疗法操作过程中,槌头与槌击面相撞击所产生的敲振可直达疾病症结所在,使肿痛消失、人体气血通畅,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最终达到防病、调病的目的。因为绝佳的调理效果和舒适的体验,被患者称为“幸福疗法”。

槌疗虽是近些年异军突起的新兴物理疗法,但是与其异曲同工的疗法在中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发展史,在中国中医外治疗法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槌道疗法创始人侯小平为学员展示操作手法

槌疗的由来

【拍】

追根溯源,槌道疗法的理论依据最早源自拍打疗法。自古以来,拍打疗法便是佛、道两家养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秘法。通过拍打的冲击,促使人体微循环系统畅通,进而打通经络,调和气血。

【槌】

对于“槌”的记载,最早见于《少林拳术精义》一书中,古人是用“木槌”和石袋,拍打全身部位的脉位,以达强筋壮骨。

可能这本书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你一定听说过——《易筋经》。对,就是武侠小说里的那本被人疯狂追捧的武林秘籍,得此秘籍者便可以练成绝世神功。故事是虚构的,但书是真的,而且证据确凿的是这是一本如假包换的医学典籍。

《易筋经》里说“百病由筋生,筋柔骨正气血自流,无名病痛从筋治,骨正筋柔,百病消。”

其实,通俗点说就是强调了筋骨康健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振】

到了清代,一部由乾隆皇帝下令编撰,被称作中医“教科书”的医学典籍《医宗金鉴》里也提到了“振挺”疗法的独特价值。

“振挺,即木棒也。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振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回弯,使气血流通以回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振挺,即木棒,虽然疗效明显,但是因为木棒的操作力度和准确性很难掌握,导致这一技艺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凿】

我们今天的槌道疗法,是对祖国古老中医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一种舒适、安全的新型物理疗法。

槌道疗法创始人侯小平对于槌凿工具和技术方案都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并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首先在工具上有了革命性的提升和飞跃,单一的敲打工具变成了槌和凿的配合,不但精细度、准确性有了很好的提升,操作更加方便,其渗透性也更强,效果更好。

木棒改造成槌凿,是因为用木棒敲打没有缓冲力,直接打在身体上有很多的弊端,例如,一些细小部位,不好敲打,加了凿子后就能更加精准的打到病灶的位置。

此外,增加缓冲力后就变的更安全,而且渗透力更强了,通过槌凿敲打肌肉、筋膜和淤堵位置,就能解决深层的淤堵使肿硬消退、气血畅通。

从“手”到“槌”,从“槌”到“凿”,工具的不断演进,也成为这一疗法调理范围不断提升和调理效果不断精进的重要发展里程碑。

槌疗能解决哪些问题?

在古老中医学中传承千年的槌道疗法,似乎就是为了解决现代人的问题而来。那么,槌疗到底能调理哪些问题?

首先,肢体形态问题。

体型体态有问题是病吗?不是,但是它却是导致百病的根源。

中医最讲究平衡,中医的“中”也可以理解为中间的“中”,中间就需要平衡,平衡包括阴阳平衡、心态平衡、吃动平衡、体态平衡,而体态平衡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

而槌道疗法对于肢体形态的矫正效果非常明显,比如高低肩、脊柱侧弯、扣肩驼背、骨盆歪斜、前倾后倾、肋骨塌陷或外展、X0型腿、内八字、外八字、长短脚等,一次调理即可明显改善。

第二,产后修复。

槌道疗法对于女性产后修复亦有极佳效果,如骨盆修复、耻骨闭合、子宫脱垂、漏尿、盆底肌修复等,效果真实可见。

第三,风湿骨病。

对于更为常见的风湿骨病,槌疗效果也是立竿见影。颈椎,肩周,腰椎,膝盖关节问题、骨刺、增生等风湿骨病及各种不明原因的肢体活动受限,一次见效。

第四,各种痛症。

比如头疼、偏头疼、眩晕、牙疼、三叉神经疼、坐骨神经痛,以及不明原因引起的耳聋、耳鸣、脑鸣等,一次调理即可有效缓解。

追根溯源,槌疗是通过“筋柔、骨正、气血通”来激发人体的自愈系统,而人的自愈系统能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这一方法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老少皆宜,深受市场欢迎。

槌道疗法起源:古为今用的经典传奇

2023-03-25
0